寻找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健康发展新动力

时间:2014年11月06日
来源: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

寻找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健康发展新动力

发布日期:2014-11-6 9:11:46

作者:王茜 | 来源:中华建筑报

寻找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健康发展新动力

梦想与希望:

寻找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健康发展新动力

——中国建筑装饰三十年纪念大会前瞻

这是一次总结行业发展经验的盛会,建筑装饰行业的精英们回望历史,沿着过去三十年行业发展的足迹,表彰为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和功勋人物,总结行业三十年取得的辉煌业绩和经验。

这是一次思考行业未来发展的盛会,建筑装饰行业的精英们居安思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那些隐藏在表象下的变革力量,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寻找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健康发展的新动力。

12月12日,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建筑装饰三十年纪念大会,一场围绕建筑装饰行业当前形势、建筑装饰企业如何培养并植入“长寿基因”、如何应用好互联网思维、如何踏上装饰企业世界之路的思想盛宴将开启。

围绕一个主题

——创新转型谋发展

在建筑装饰行业,因循守旧已无法延续辉煌,模仿照搬已无法复制传奇。过去的成功经验,若不及时加以总结扬弃,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和包袱。

当前,转型升级成为诸多行业探讨的话题,建筑装饰行业也不例外。

岁末即将召开的中国建筑装饰三十年纪念活动以“纵横装饰三十年·创新转型谋发展”为主题,在歌颂行业三十年来涌现出的一批开创行业先河、在专业化市场独占鳌头的领军企业以及一批为行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人物的同时,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在建筑装饰行业,如若再因循守旧,将无法延续辉煌;如若再模仿照搬,将无法复制传奇。过去的成功经验,若不及时加以总结扬弃,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和包袱。

显然,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建筑装饰企业势在必行,且恰逢其时。

转型升级有很多种路径,经过实践证明,做专业化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是一条非常可行的路径。

对于建筑装饰企业来说,多元化一直是一种诱惑。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很多企业投身到其他行业,亏损后方决定坚守主业。甚至有的企业老总,一旦在装饰业务上有所斩获,就将资金投入与装饰无关的行业,铩羽而归后继续从事装饰业务,而在积累一定的资金后又投入新的行业,循环往复,乐此不疲。

但随着行业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建筑装饰行业洗牌速度的加快,整个行业已经进入重大转型期,成为“全能冠军”已经不再是众多企业的追求。更多有着远见卓识的企业家开始根据自身特点走差异化、专业化发展道路,在一到两个专业领域内深耕细作、做专做精,培养企业核心能力,夺当“单项冠军”。

如今,在专业化的道路上,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涌现出一批有特殊贡献和影响力的装饰及材料企业,他们或是辛勤拓荒,为行业不断发展奠定基石;或是开创某一领域的先河,引领行业创新发展;或是在某一专业化市场精耕细作,并占据领军或领先地位。

在此次纪念活动中,亚厦总裁俞锄将做题为《聚焦管理调结构,转变方式谋跨越——亚厦创新与转型之路》的演讲,同与会者分享“大装饰+新技术”如何成为亚厦创新与转型的支撑。广田董事长范志全的演讲题目则为 《顺应未来人居环境发展趋势——“低碳化、人文化、智能化、装配化”助力转型升级》,让与会人员了解装饰企业如何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实现企业转型再升级……

追求一个目标

——培养和植入“长寿基因”

企业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也存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而根据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企业的盛衰和寿命长短也应取于其是否具有“长寿基因”。

资料表明,从2005年到2012年,全国建筑装饰企业的数量由19万家下降至14.5万家,其中

1/4在市场的大浪淘沙中自然消亡。如果将这个统计周期延长至30年,被淘汰企业的比例将扩大至1/3。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与行业同成长。是什么原因使一些企业萎靡不振,如流星般逝去,又是什么原因使另一些企业蓬勃向上,长盛不衰呢?企业作为一种生命有机体,也存在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而根据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企业的盛衰和寿命长短也应取于其是否具有“长寿基因”。

健康发展,方能基业长青。如何培养并植入“长寿基因”,是所有建筑装饰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改革的浪潮中,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工厂化施工、并购收购、质量取胜、打造品牌……

在中国建筑装饰三十年纪念活动召开前夕,记者走访了多家行业开创型企业。在采访过程中,工厂化施工多次被提及。装饰工厂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个论断在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中越来越多地被证实,这也是企业保持“长寿基因”的一条发展路径。

本世纪初,金螳螂、亚厦、特艺达等企业就开始进行建筑装饰工厂化的探索,并且很快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装饰企业纷纷响应。

亚厦是建筑装饰行业工业化开创者,在工厂化生产、机械化加工、成品装配化道路上起步早,是建筑装饰行业最早推行工厂化施工技术的企业。如今,亚厦以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在建筑装饰工业化领域傲视群雄,在推动企业自身工业化建设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建筑装饰行业的工业化水平。

未来,建筑装饰工厂化必将成为助力企业发展的“长寿基因”,为建筑装饰企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除了建筑装饰工厂化外,打造大装饰格局、颠覆行业传统施工模式也为企业的发展植入了“长寿基因”。

2012年,金螳螂以7500万美元收购HBA70%的股权,迈出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广田以4896万元收购华南装饰60%的股权,完成了幕墙业务的首次跨领域收购。

这些宝贵经验在此次纪念活动中将被总结和分享,上海新丽总经理陈丽题为《“信息化支撑的企业诚信”是企业长寿的重要基因》的发言将为与会者解读“法治公司”为何是基业长青的必然选择;洪涛董事长刘年新题为《品牌与时俱进的创新——洪涛装饰的健康发展、基业长青的秘诀》的演讲将为大家揭秘洪涛“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品牌创新途径;深装集团总裁朱飚关于《传承与创新——“五化融和”奠定基业长青》内容的分享,将向与会者解释公司文化和制度是如何为企业传承提供保障的……

利用一个工具

——用互联网思维开创传统企业未来

互联网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平台模式,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一切从用户出发。在传统行业中,海尔提前迈出了这一步。将来的家居装饰行业一定是在健康家居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一体化、专业化。

互联网思维关注度的陡然提升,反映出的是经过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之后,整体产业对于互联网价值的认知,已经从偏向技术利用的工具理性,逐步深化为建筑装饰行业转型思考的观念变革。

但是,建筑装饰企业真的懂互联网思维吗?带着这个疑问,建筑装饰行业如何应用好互联网思维,将成为中国建筑装饰三十年高峰论坛的主要议题之一。

建筑装饰行业的特点是大行业、小企业。经过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已经走向成熟,但它又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一般被认为是传统行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尚未有国际化的建筑装饰龙头企业。从这个意义讲,建筑装饰行业是最需要互联网革命的行业,只是由于行业复杂性高,互联网革命发动相比其他行业较为缓慢。但互联网革命迟早会发生,从社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也必然会发生,走在行业领头羊位置的企业需要率先抓住机遇,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但是,在互联网思维充斥于各行各业的当下,建筑装饰行业的互联网思维如果没有突破,那就只能作为一种方式停留在初始阶段。因此,国内装饰行业在苦练内功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朝着信息化、工厂化、集采化、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企业变革和转型将是建筑装饰这个传统行业的不二选择。

互联网模式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平台模式,互联网思维的核心就是一切从用户出发。在传统行业中,海尔提前迈出了这一步,将来的家居装饰行业一定是在健康家居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化、一体化、专业化。

海尔家居总经理刘斥在此次纪念活动上做的题为《互联网时代装饰企业的出路》的演讲将解读“有住网——百变加”上线以来是缘何得到用户狂热追捧的。作为“压轴好戏”,金螳螂总裁杨震将毫无保留地告诉与会者金螳螂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

坚持一个方向

——豪迈走向世界之路

“走出去”不可能一路高歌猛进,如果不注重和加强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管理,就可能“走出去”而回不来,折戟泥沙,被风险吞没。因此,项目管理创新与风险管控成为企业豪迈走向世界之路的重要基石。

“走出去”战略又称国际化经营战略,是指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强国战略。

对于建筑装饰企业而言,“走出去”曾是他们多年前的目标和梦想。事实上,建筑装饰企业“走出去”已经有多年的尝试,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多以幕墙为主。

事实上,“走出去”不可能保持一路高歌猛进,如果不注重和加强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管理,就有可能“走出去”而回不来,折戟泥沙,被风险吞没。

建筑装饰企业“走出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提醒的是,国际化的舞台虽然广阔无边,但也必然风高浪急、风险重重。因此,项目管理创新与风险管控将成为企业豪迈走向世界之路的重要基石。

所以,当我们为中国建筑装饰企业“走出去”喝彩的时候,当我们为他们取得的成功和进步感到欢欣鼓舞的时候,确实也要为他们在国际化旅途中可能遭遇的种种风险和挫折而担忧。

从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建筑装饰企业还有很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的建筑装饰企业向国际跨国公司方向的转变是趋势之一,只有做好准备的企业才可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国际市场上小有成绩和经验的神州长城将由总经理李尔龙作代表,在会上分享他们布局国际市场、规避项目运营风险、实现国内国际市场双丰收,并获得资本市场青睐,实现成功上市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