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领工资招不到“80后”建筑工人 “断代”现象引关注

时间:2014年03月04日
来源: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

白领工资招不到“80后”建筑工人 “断代”现象引关注

发布日期:2012-8-10

来源:楚天金报 作者:邬红波 邹媛 赵宇虹 黄梦瑶 王轶男

“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不是人才,是劳动力。”这句被改编电影台词,正在武汉诸多行业悄然流传。

记者连日采访了解到,随着人口红利的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的改变,诸多行业都出现工人年龄偏大的现象。比如建筑业、餐饮业、保安等行业都出现青黄不接的“断代”现象,“年轻人难招”成为他们共同的“烦恼”。

15万建筑工 “80后”“90后”仅两三成

7月29日,最高气温36摄氏度,汉口取水楼正太集团公司工地,三名建筑工正在挥汗如雨地工作。

一名皮肤黝黑的铁匠工人脸上皱纹如雕刻般,正戴着手套光着膀子敲打着被火烧得通红的铁棍,汗水不断地从发根、额头、胸前、后背淌下。“太辛苦了,这种卖体力的活儿,基本都是40岁、50岁的人在干。”铁匠工人擦了把汗。

“年轻人,在工地上特指40岁左右的。”该工地安全负责人秦先生对此有着更深刻的感受。他介绍,建筑工“老龄化”已成为全国普遍现象,武汉也不例外;该工地130多名工人,只有20多个“80后”的年轻人,且相当不稳定。“现在的年轻人,没几个人能吃这工地的苦。”

取水楼工地并非个例。据记者了解,不论是珠三角等一线城市,还是内地二三线城市,都出现建筑工人年龄偏大的现象。大型国企中建三局劳务管理中心主任阮爱军透露,该局在全国的600多个施工项目,共有15万余名建筑工,可“80”、“90后”的年轻工人只有两三成,40岁—50岁这个年龄层次的工人占了大半壁江山。

月薪达6000元 年轻人却放弃工地进工厂

“现在勤快点的木工一个月可以拿一两万元,但我的一个17岁的徒弟干了5天,就去了广东工厂打工,每个月只有1000多元。”去年,43岁的木工刘承波怎么也劝不回老家邻村的徒弟。

刘承波告诉记者,20多年前,村子里60多个年轻人,基本都去学木工、油漆工、瓦工或粉刷工;可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去了工厂,22年来,他只招过4个徒弟。“其实,现在当学徒第一年,月薪就有3500元,一年后月薪是6000元左右,勤快一点的可以拿到1万多,可比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薪水还高。真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就不愿意干。”木工师傅秦本祥介绍说。“即使薪酬和福利待遇提高,但还是很难找到‘80后’、‘90后’。”阮爱军介绍,进入21世纪,建筑工人的薪酬呈递增趋势,尤其是近几年,增幅远远超过白领,熟练的技术工月薪可上万元。另外,建筑工的工作环境也有所改善,每间工人宿舍装了空调,生产工具科技化,减轻体力劳动,到夏天高温期,工地上都会备有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液等防暑药物。但年轻人仍对此不感兴趣。

传承堪忧老 木匠也不愿儿子当木工

建筑工地难见“80后”的工人,不仅导致建筑工人出现“断代”的现象,还让一些传统的技术面临无人继承的困境。

“现在没有年轻人愿学这行了。”52岁的起吊机师傅老江告诉记者,带徒弟已经是30年前的事了。提起技艺的传承,江师傅感叹:“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将来谁来接我们的班?只能盼着科技发达机械化后,需要的人工会少些。”

尽管木匠刘承波是当地木工数一数二的好手,却也不愿让儿子承继父业。“太累,赶工的时候从早上六时要做到凌晨两时。而且这是社会最底层的工人,社会地位低。不到万不得已,我是不会让我儿子做我这行的。”

记者在工地上遇到年仅18岁的阿西雅乒,他是来自四川的彝族人。一见到记者他就开始抱怨:早上吃泡面,中午是没油水的盒饭,排队1小时才能洗澡,赚的钱刚刚够花……

采访时,记者注意到,阿西雅乒腿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疤痕,他有些不以为然地说:“在工地上受点伤很正常,小擦伤、割伤差不多每天都有。”不过,腹部一道一分米长的缝过针的印记他一辈子都忘不了。“那是受伤最严重的一次,从工地的铁梯上摔下来,脾脏破裂,动了手术后休息了1个月才下床。”

对此,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李永洪分析,正是由于建筑工“脏、苦、累”,工作环境恶劣,劳动风险大,使得大多数年轻人不愿意到工地工作,从而导致建筑工人的青黄不接。他表示,建筑工人的“断层”,已使建筑市场上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愈发显现。

工资低、没面子、没前途……

新生代务工者职业要求更多元化

不仅是“80后”建筑工人稀缺,保安、养老护工、餐饮、环卫……等行业都是如此。采访中,相关行业负责人一再希望记者帮忙打点“广告”:该行业常年招收年轻人,且福利待遇好。

在就业服务市场,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年轻的进城务工人员。面对职业选择,他们不仅关心工资待遇、劳动强度等方面,更注重企业的人文关怀、个人能力提升、自我成长、未来发展空间等。对于以上这些职业,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不愿做”,更希望从事销售、业务员、美容美发师等行业。

扫垃圾?太没面子!

“春扫花,夏扫瓜,秋扫叶,冬扫雪。环卫工人虽被称为‘马路天使’,其工作之辛苦、工资之低让年轻人害怕。”江岸区环卫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於超雄介绍,该区有500多位环卫工,80后的年轻人屈指可数,不到10人。

据介绍,武汉市有33000多名环卫工人,每天要收集清运生活垃圾7000多吨,人均日清扫收集垃圾201公斤。与如此大的工作量相比,报酬却只有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1100元。

武汉市85%的环卫工人均来自农村,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在洪山区做了9年环卫工的赵女士告诉记者,她曾试图劝说学历不高的儿子来做环卫工,但被一口拒绝,他们都认为“扫垃圾太没面子。”

伺候人的事儿?我做不了!

护工行业同样面临“年龄断层”。

据武汉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统计,武汉市目前护工总人数为2566人。记者走访11家养老院,护工总人数为389人,平均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其中“80后”与“90后”护工仅53人,约占11家护工总人数13.6%。以私立的武昌区阳光福利院为例,该院护工有76人,30岁以下的护工却一个也没有。

据武昌区社会福利中心老年服务部严琳主任坦言,由于护工工作辛苦,薪金待遇不高,年轻人都不愿来,导致该院护工队伍年龄偏大,白班护工平均年龄46岁,晚班护工平均年龄50岁。“这样下去,迟早会出现‘婆婆照顾婆婆’的现象。”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实习护工告诉记者:“这份工作的付出远超过所得到的,而且伺候人的事,确实太琐碎,我实在是做不来。”

干保安?那是吃青春饭!

“保安行业青黄不接的问题已经十分严峻了。”武汉保安集团人力防范公司护卫二部经理周三斌直言不讳,他介绍,10年前招聘保安的年龄要求为18岁-30岁,可如今已经扩大到18岁-50岁。当下,保安行业面临一大困惑——“年纪大不敢用,年轻人招不到,且流失率大。”

在周三斌看来,保安行业工资低、福利没保障、门槛低、社会认同度不高、工作时间长等因素,使得年轻人不愿来。“如今的年轻人普遍崇尚自由,公司制度稍严一点,他们就没法适应,往往是签了合同没几个月就跑了。”

大多数年轻人认为“当保安,没前途”,只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过渡岗位,没有明确的职业前景,因此流失率非常大。

取得正规资格证的保安尚且如此,而在一些小区内的“保安”更是“爹爹”居多。记者在汉口万松小区了解到,该小区4000户居民,30多名保安都是下岗再就业人员,最年轻的46岁,年纪最大的已有55岁。

今年49岁的孙楚才已在江夏区梅南小区做了2年的保安工作,现为该小区22位保安的主管。他表示虽然年轻保安来应聘多,但走得也快,一般干3到5个月就辞职了。“这份工作让人看不到前途。”

个案素描〉〉〉

“90后”钢筋工希望:明年去参军

在汉口某工地上,记者认识了年仅17岁的钢筋工谭飞琴。

他一边大口喝水一边向记者介绍:每天的工作量是扎两根由18根大钢筋、54个大箍筋、216个小箍筋组成的钢筋柱,下工回来脱下衣服都可以拧出水。他开玩笑说:“每天喝的10多瓶水直接流到衣服上了。”

炙热的太阳晒得钢筋至少有60度,虽然小谭戴着手套,但记者看到他扛钢筋的肩膀已经被灼得通红,还蜕了一层皮。挥汗如雨的小谭自豪地告诉记者:“虽然我刚刚做满5个月,却是工地上的扎钢筋能手。别人花六七个小时做的工,我五个小时就能搞定。”

体重130斤的小谭身体很壮,可即使这样,上星期还是中暑了。那天中午12时,他想加班赶工,谁知做了不到半个小时,眼睛一黑,倒在地上。工友们都在休息,没人注意他。几分钟,小谭自己缓过神后,咬着牙去买了解暑药,回到宿舍吐了一次,脚抽筋了一下午。“我们在工地都不会做太久。”小谭告诉记者,带他来工地的26岁的堂哥,在工地做了7年,明天准备回家在清江打渔,一天也可以挣一两百块;自己明年满18岁了,就打算去参军,“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毕竟比当建筑工人光荣多了,也更有前途。”

专家分析〉〉〉

新老农民工传承:求生存到逐梦想

17岁的小谭不是个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导师邓汉慧表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环境,包括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生活条件等与他们的父辈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与父辈们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是追求发展和梦想的一代,他们不仅仅只是为了生存。

邓汉慧介绍,调查表明,老一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核心追求是“生存”: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养孩子;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有三大梦想:工作有前途,技能有提高,生活有归宿。他们从不甘心,不能安分守己地从事他们认为没有出息或太辛苦或不喜欢的工作岗位。他们倾向于选择有知识和技术含量的工作,不断学到技术和知识,力求像城里人那样在职业阶梯上不断上升。

在武汉新生代农民工调查中,邓汉慧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大部分“80后”、“90后”农民工在择业时,第一个问题已经不像他们父辈一样关心“一个月多少钱?”而是“你们那儿有网络吗?”除了工资待遇,年轻人开始注重休闲娱乐、人文关怀等软环境。

“如果说第一代农民工是生存型,那新生代农民工则是发展型。有数据表示,89.4%的新生代农民工不熟悉农活,不适应农村生活。其实,他们内心不想回去,想留在城市。”邓教授对记者说。

“断代”原因〉〉〉

不能一味归咎“80后”、“90后”怕吃苦

在采访中,不少行业主管普遍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怕脏怕累怕吃苦”、缺乏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精神。对此,武汉市人力资源市场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李永洪却认为,“断代”的深层原因,更多是整个用工环境存在的问题,毕竟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少。

李永洪分析,2008年中国进入“人口红利期”后,劳动力逐渐减少,尤其是随着出生率减少及教育的普及,农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整体素质都在提高,这些人不再像其父辈们专门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收入。这导致从事体力和技工的劳动力迅速减少,从而出现“断层”现象。“在香港等发达地区,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端盘子、保安、开出租等行业的大多数是40后、50后,这证明年轻人从低端、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退出是市场调节的正常结果。”李永洪说。

对此问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冯桂林表示,农民工的“断代现象”亦反映出我国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准备不足,无法为新一代农民工提供规范的社会用工制度,是城市化进程必然经历的“阵痛”过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乐章有着不同的观点。他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断代”现象其实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表明我国企业应该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说到底,是市场调节的结果,这样可以促进我国劳动用工趋向合理化,减少劳动力的无序、盲目性流动,也是尊重劳动价值的表现。

各方建言〉〉〉

三方齐发力共同缓解“断代”现象企业:转变观念用福利留人

国家高级职业指导师李永洪告诉记者,武汉市有些企业在经历“招工难”、“青黄不接”的阵痛后,已经“悄然在行动”。比如武汉某大型酒店现有的服务员中,已经有1/3是嫂子,而不像以前那样强求“年轻的姑娘伢”。

这些企业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用人结构,拓展多种用工形式。例如,汉南的某制造企业与武汉某职业技术学校联合,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既免去了企业的“招工难”、又解决了学校的“招生难”和学生的“就业难”,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湖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冯桂林研究员提出,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为农民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增加专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让他们找到归属感,用福利留住员工。

政府:先解决农民工住的问题

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处旷卫峰处长表示,目前,武汉市政府已出台了不少政策保障农民工利益。比如要求各单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购买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大保险等;在春节前后举办“春风行动”,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的培训等。

他建议,今后,政府还可以加大用工监督力度,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发布用工培训、岗位对接等方面的信息,增加公共服务的力度。

李永洪则提出借鉴山东临沂建农民工公寓的经验,由政府出面收购旧厂房,投资建成农民工公寓,一天只需一元的房费。“首先解决农民工住的问题。”

农民工:树立合理择业观念

当然,在整个用工市场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新生代农民工更是要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合理的择业观念和择业期望值;只有自身技能提高,才能拓宽知识面,能够维护合法权益,争取自身利益。

李永洪认为,当前许多大学生“回头学技工”的现象已经抬头,这表示随着人力市场供需关系的波动和变化,“断代”只是暂时的。

链接

上半年武汉蓝领工“最走俏”

曾有人预言,我国蓝领工人将来有一天,也会像国外蓝领那样,领一份令普通白领都羡慕的工资,成为一个体面的、被社会尊重的群体。现在这种趋势似乎越来越明显。

去年底,就有一条微博引起疯狂转载:“刚才顺丰的快递员在公司发飙了。‘我一个月工资15000元,会为了你这2000元的礼品丢这个饭碗么!’整个公司,一片寂静。”此微博一出,快递员月收入成为社会热门话题,更有很多白领心生感慨,自己收入比不上快递员。

在一些紧俏行业,如抢手的月嫂、热门企业的快递员等月薪已经飙升至5000元以上,最近几年,蓝领工人收入见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数据显示,我省上半年岗位需求远大与求职人数的包括商业服务业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用工业。“蓝领工人尤其是高级技工人才在市场上完全供不应求,已成为武汉人才市场最走俏的人才。”李永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