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起一把伞 给建筑工人的留守子女

时间:2014年03月04日
来源: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

撑起一把伞 给建筑工人的留守子女

发布日期:2012-7-31

来源:中华建筑报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而外出打工,而他们只能留在老家;他们每年只有短短数日或者月余时间与父母在一起,享受短暂的团聚时光;虽然少数幸运儿能够走进城市,但陌生与孤独将他们孤立起来……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

撑起一把伞 给建筑工人的留守子女

\

工地上的留守儿童(李忠民/摄)

初识刘雷,是在北京昌平的凉水河建筑工地。瘦小的身躯令人很难相信他已经是个14岁的初中生。这个来自湖北十堰市竹溪县小河口村的男孩说话不多。从他口中得知,父亲在工地上做壮工,母亲做家政,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正值暑假,来工地看望父亲。

至于多长时间可以看到父母,刘雷的回答是:“过年的时候”。问道想父母时会做什么。他回答:“看电视吧!”这种回答隐约流露出了几分苍凉。作为留守儿童,他们承载着诸多无奈,处境孤立、条件恶劣,只能默默忍受。

现状:留守儿童缺乏呵护

据全国妇联在2008年2月27日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简称《研究报告》)显示,农村有5800万留守儿童。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人数的1/4左右,其子女的留守问题便是建筑业农民工家庭的困境之一。城建昌平凉水河工地后勤管理人员包文君介绍:“我们建筑工地上工人的子女几乎都留守在家里,有的孩子甚至几年没有见过父亲。再见到父亲时,他们几乎成为陌生人,都不认识了。”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王晓华表示,留守儿童最显著的特点是情感交流存在障碍。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因此电话沟通成为最普遍的沟通方式。为了让在外工作的父母放心,爷爷、奶奶经常叮嘱孩子报喜不报忧。如此一来,孩子很多想法被掩藏,得不到正常表达。这种沟通沦为一种表面形式,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诉求,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王晓华在《处境不利儿童的发展状况报告——流动、留守和流浪儿童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中提到:“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质量要差于农村普通儿童,父母单方或双方不在身边,或者需要适应新环境,对儿童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有负面影响。在低年级时,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儿童更易出现重度问题行为,比如盗窃、打架。”

江苏南京未成年保护中心主任李晓霞在谈到留守儿童时指出:“他们比较自卑、孤僻、不合群。缺乏家人的监督和督促,会导致他们没有生活目标与学习成绩下降,轻者人格扭曲,重者走向犯罪。”

李晓霞主任提到了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犯罪案件:南京有3个未成年的留守儿童,羡慕进城打工的哥哥、姐姐的富裕生活,于是偷了家里的钱,来到城里打工。在打工几日后,因将用人单位的物品摔坏,3个人离开了打工单位。身无分文,他们萌生了偷窃抢劫的想法,将一对老夫妻杀害,抢劫30余元和1部手机,最终沦为犯罪者被判刑。

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益事务委员会的秘书长、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中心执行主任时福茂说:“农村的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侵害。农村的设施和机构不完善,如果留守儿童发生一些问题,机构的缺失会导致救助不及时。”

原因:城乡二元化的对立

时福茂指出:“农村的土地不能很好地承载这些劳动力,农村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很好的生活。比如,农村种1亩地,年收入大概只有1000元。出来打工,农民工就是希望在经济上获得改善。生活艰难,建筑工地往往不能提供孩子住宿的地方。另外,教育资源的限制也导致了儿童留守的问题,很多学校一般不接收外地儿童。即使勉强地让孩子念完小学和初中,高考的时候也要回到户口所在地。上学的地点和参加考试的地点所用教材和知识要求都不一样,给参加高考的孩子带来困境。”

王晓华表示:“出现留守儿童的本质原因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还有经济的快速变迁。另外,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也使社会制度对农民工有诸多的限制,使农民工无法融入城市。比如说公立学校,当学校大规模地接收流动儿童的时候,本地的学生很多都会转走,这有一些歧视在里面。又比如,一些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确实很差。”

《研究报告》指出:“农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混乱,归属不明确。有的学校由居委会管理,这些学校在师资、管理、安全等方面达不到政府的办学要求。同时,老师没有社会保险,也没有工会组织,办学者可以随意克扣和拖欠教师工资,因此,老师的流动性很大,很难保证教育质量。简易学校无法获得法律认可,大部分是非法办学,没有资格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书。学历得不到认可,这会影响孩子的进一步升学。流动儿童面临失学。”

昌平凉水河工地石姓钢筋工包工头来自江苏省姜堰市,妻子也和他一起工作,在包工队里做会计。两夫妻月收入有两、三万元,生活条件相当不错,可还是把9岁的女儿留在老家,和爷爷、奶奶共同生活。妻子说:“这边教育不行,没有学校接收,还是老家的市级学校教育有保证。”

希冀:勿以善小而不为

王晓华表示:“留守儿童的社会现象是历史长期积累造成的,我们可以力所能及地做一些改善。”比如,让打工的父母树立一种意识,就是要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入学初期会有一定的不适应期。另外,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母亲在家照顾的留守儿童比较健全;而由父亲单独抚养的留守儿童各项指标较差;祖父母、外祖父母抚养的留守儿童介于两者之间。所以,母亲尽量要在孩子的幼年时期照顾孩子,另外,学校的老师也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当家庭方面有一定缺失之后,好的学校环境会弥补这种缺失,减轻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一些公益机构,如留守儿童之家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例如,安徽的刘磊开辟出一块区域让留守儿童在那里做作业。

时福茂说:“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情况,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多做一些心理疏导,请一些法制老师讲课,让孩子对法律有明确的认识。另外,我们已经推动《未成年保护法》的改进,原来只有流浪儿童能够得到民政部门的救助,现在留守儿童也可以得到民政部门的帮助。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地方政府不应该设置太多的限制,而应该在廉租房上给予帮助。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国家应该要引导与鼓励,而单纯的取缔无益于问题的解决。”

李晓霞倡导:“《儿童福利法》的制定迫在眉睫。因为《未成年保护法》属于防范性的法律,主要目的在于保护未成年的权利和惩处犯罪分子,而《儿童福利法》能够给予那些已经受到伤害的未成年更多的救助。”

总之,农民工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生活中走出来,来到了钢铁水泥之间,为城市的靓丽挥汗如雨。但他们身上的烙印依然难以抹去,留守在家的孩子怎样才能抹去这不公平的胎记,怎样才能茁壮起来?这恐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思考的问题。(实习记者/佟亚男)

进城 留守儿童的“再留守”

\

工地上的留守儿童(李忠民/摄)

到了暑假,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小候鸟”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迁徙”到大城市,想着和父母享受久违的天伦之乐。但他们却发现,忙碌的父母无暇照顾,陌生的城市难以融入,内心的话语无人倾听,“留守儿童”从农村到城市,却成了“再留守儿童”。

我们应该如何呵护“小候鸟”短暂的亲情团聚,如何为一张张渴望爱的笑脸保驾护航?

“小候鸟”成意外事故高发群体

日前,因为父母上夜班,从安徽来浙江宁波过暑假的5岁的小付晚上出门寻找父母时走失。幸亏遇上了热心的市民,把他送回了焦急的父母身边。

类似的小候鸟走失、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仅就溺水事故而言,据浙江省公安厅110指挥中心统计,从6月1日到7月18日,浙江省共有51个未成年人因溺水身亡,其中大部分为外来务工者的子女。

“小候鸟”是农村大量劳动力向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后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这个群体数量相当庞大。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省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已经超过2000万。相关专家表示,这些外来务工者大部分处于适婚和生育年龄,假定其中的1/3育有子女,“留守儿童”就超过600万。而据杭州火车南站的消息,暑假以来,几乎每天有近4000名“小候鸟”从云、贵、川等地来到杭州。

在企业众多、外来人口密集的杭州市萧山区,公安部门发现,外来务工者子女离家出走案件频频发生,报案数占失踪人口总报案数的20%以上。

“千里进城”却遭“再留守”

不少外来务工人员都有这样的想法,等到暑假,把在老家的孩子接过来,买身新衣裳、吃顿肯德基、去趟游乐园、痛痛快快玩一场……可是等到孩子真来了,因为忙于生计,他们却只能把孩子反锁在家里,或者三五成群地在街头“放养”。

在杭州萧山开出租车的蒋师傅暑假把在贵州老家的两个孩子接了过来。“每天孩子还没醒我就出门了,等我回家孩子早睡着了,虽然在身边,可相处的时间真的不多。”

提起孩子的孤单处境,这些外来务工者更是一脸无奈。高强度的工作、超长的工作时间、相对恶劣的居住条件和相对拮据的收入水平,使得这些在城市里举目无亲的他们没有时间与精力照顾孩子。

而对于“小候鸟”来说,相较于熟悉的农村环境,充满新鲜感的大城市充斥着不少安全隐患。除此之外,放眼望去都是陌生人,没有玩伴,说的家乡话没人听得懂,父母也无力支付高昂的暑期班费用,使得他们融入城市难上加难。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候鸟不但融入当地社会存在重重困难,就是跟他们的父母,因为长时间缺乏感情交流,也显得十分疏离。

谁来守护“小候鸟”的快乐暑假

“小候鸟”的处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面对父母的有心无力、社会资源的不足,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并非易事。在“小候鸟”充满期待的眼神中,谁来给他们一个快乐的暑假?

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社会学家杨建华说,外来农民工子女来了城市以后觉得特别陌生和孤独,没有办法融入,这从根本上说还是由城乡差异造成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改变外来务工者和他们的子女是外乡人的观念,从体制上来对他们进行扶持和帮助,让他们有机会共享公共资源、政策和权利。此外,也应该关注“小候鸟”的心理健康,因为长期远离父母,学习、生活乃至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很多问题都不能得到父母及时的正面引导,很容易造成性格的极端化。

杭州绿岛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潘茶生说:“心理隔阂的消除需要父母和子女‘亲密接触’。企业应该为这些打工者创造机会,多给予他们一些‘亲子时间’,了解孩子成长的烦恼,弥补长期‘隔代教育’造成的心理影响和父母引导职责的缺位。”(商意盈)

国内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出炉

\

工地上的留守儿童(李忠民/摄)

本报讯 日前,由全国农民工文化送温暖行动组委会、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办的2012全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发布了我国首份留守儿童健康人格报告,对目前国内留守儿童的人格状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段成荣表示,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人格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健康人格问题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留守儿童人格缺陷问题堪忧,突出表现在学习焦虑、与人沟通焦虑、处事敏感、易冲动等方面。

据统计,目前我国共有1.2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因人口流动产生的留守儿童高达5800万,占全部农村儿童总数的28.29%。而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还在持续扩大。

据了解,过去国内有很多组织、机构、团体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进行过帮扶和援助,然而关注的重点更多放在生理健康和物质资料方面,对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养成方面关注明显不足。加之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通常比较隐性,不容易被发觉,这就使得社会对这一群体健康人格的关注显得格外重要。

也正缘于此,中国人口宣教中心主任张汉湘表示,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目前尚无成型的经验可供借鉴,此次研讨会就是希望能借此够搭建一个政府、企业、学研相结合的互助机制平台,切实改善我国留守儿童的健康人格问题。(李强)